INFO
Categories

电子Memos纸

读书的时候,这种黄色的贴纸非常流行,我们管他叫Memo纸(便利贴),笔记传情必备神器。随着计算机浪潮的来临,Memo纸变成了Office的标注及Vista Sidebar的Gadget出现在了屏幕内。此外,还有女生喜欢将它贴在屏幕外的显示器边框上,更加深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联系。”电子“二字风靡了整整一个世纪(可能从电子管开始算起),现在有明显褪色的痕迹,目前越来越难上热搜,估计过不了多久就彻底退出流行词的行列了,在消失之前,不妨自己矫情一把,把它放在本文的标题上,以示尊重。自己所处的公司名字也有”电子“二字,以后是更名呢还是会消失呢?

离题了,题目中的Memos实际是一款较出色的开源Markdown笔记本程序。通过FRP勉强打通了IPV4远程访问后,需要赶紧解决的痛点就是照片备份。儿子上托班后,老师每天在微信群里分享大量的萌照,更有大量的萌文,记录着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。说来惭愧,我自己的文笔恐怕没有这些有爱的幼师灵动,那就干脆把这些萌照萌文搜集起来,做成星星的第一本日记。Notion?网太慢。Obsidian?体量太大,聚焦本地。Wordpress?太复杂,没必要。那就搜一下NAS都有哪些Markdown笔记本部署推荐?通过上述搜索,遇到了几乎是唯一解的Memos。

部署无难度,但使用后遇到了不少的问题。这些问题就像浮于水面的冰山一样,水下其实是巨大的原理问题,所以如果能把这些问题都搞懂了,技术及理解绝对上一个大台阶。

1、访问速度慢,更伴随各种上传出错

其实最先出现的问题是上传困难、前车之鉴的webdav已经让我头疼了很久,没想到这里又一次遇到。跟Webdav一样,卡在了网速上,当下并无彻底解决的方法,唯一已知的是使用IPv6直连没有任何问题,可以用来兜底。但更令我费解的是,怎么传完照片后刷新显示一遍都很费劲,逐行扫描出图的现象直接回到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的56K拨号上网时代。

既然SSL加密,存在加密解密过程,估计会影响速度吧?果然,参考(99+ 封私信 / 80 条消息) SSL会降低网站速度吗? – 知乎,再经过大量的enable/disable排除法,罪魁祸首实锤了。特别是Caddy内置的Let’s Encrypt自动签名,因为OCSP在国外,所以它比阿里云的测试证书速度慢了数倍有余,因为其Digicert已经在国内部署了OCSP。

2、数据迁移,眼下首先是从SSD迁至HDD

本来Memos运行的好好地,有一天突然想到,我的照片文件跑哪去了?怎么在资源管理器中,通过挂载盘的文件目录树直接打开?这下才意识到我的照片其实存在于Linux底层系统内的目录中,而且是在SSD里,跟平时在资源管理器中直接拖拽的使用方式大相径庭。。。。软连接ln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招数,能首先联想到这一招,也是“有翻甘上下”水平了。

a、复制方式
a.1、传统CP
a.2、rsync备份,所有的元数据、归属、权限都无二致

b、软硬连接

二、软链接和硬链接差异

1.软链接
a).以路径的形式存在,类似于window操作系统中的快捷方式
b).可以跨文件系统,硬链接不可以
c).可以对一个不存在的文件名进行链接
d).可以对目录进行链接

2.硬链接
a).以文本副本的形式存在,但不占用实际空间
b).不允许给目录创建硬链接
c).硬链接只有在同一个文件系统中才能创建

3.硬链接的特点:
1.具有相关node节点号的多个文件互为硬链接
2.删除硬连接文件或者删除源文件任意之一,文件实体并未被删除
3.只有删除了源文件和所有对应的硬链接文件,文件实体才会被删除
4.硬链接文件是文件的另一个入口
5.可以通过给文件设置硬链接 文件来防止重要文件被误删
6.可以通过ls -i查看inode信息
7.硬链接文件是普通文件,可以使用rm删除
8.对于静态文件(没有进程正在调用),当硬链接数为0时文件就被删除

4.软连接的特点:
1.软链接类似windows系统的快捷方式
2.软链接里面存放的是源文件的路径,指向源文件
3.删除源文件,软链接依然存在,但是无法访问源文件内容
4.软连接失效时一般是白字红底闪烁
5.创建软链接命令ln -s源文件软链接文件
6.软链接和源文件是不同的文件,文件类型也不同,inode号也不同
7.软链接的文件类型”l”,可以用rm删除

因为需要实现目录整体链接,所以我们选择使用软连接

/var/lib/docker为软链接目标目录,与此目录建立链接后,相当于原来的docker配置保持不变,但真正的存储目录是其背后所指向的/home/docker_newhome,修改完成后,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查看docker的存储目录:

ln -s /home/docker_newhome /var/lib/docker
docker info | grep "Root Dir"  # 修改成功会返回以下内容:# Docker Root Dir: /home/docker_newhome

注意事项:在创建软链接之前,需要确保目标目录已经存在。另外,如果您的系统中存在多个Docker实例或容器,请确保每个实例或容器都使用相同的软链接路径。此外,如果您的系统中存在其他程序需要访问原始的Docker存储路径(例如Kubernetes),请确保它们能够正确地访问新的存储路径。

软连接问题:把原地址变为了快捷方式,以后读、写数据都使用新的目录路径,只要保证新目录里有老目录完整的内容供读取,则新的写入文件也将存放在新目录下,新老数据实现了合并统一

提升空间:
1、IOS浏览器下视频无法播放
2、上传文件大小局限
3、能更改照片的存储路径就最好了

最终,我选择了连根拔起的方式,重新部署镜像,并将软件地址直接改为了挂载HDD的目录,没有原来担心的一劳永逸

总结

通过创建符号链接,你可以轻松地将 Docker 数据目录迁移到新的位置,而无需修改 Docker 的配置文件。这种方法简便且安全,确保 Docker 能够正确找到其数据目录,并且在整个迁移过程中不会丢失任何重要数据。现在,Docker 将使用新的数据目录来存储数据。

数据目录(或)存储所有应用程序数据,包括数据库、上传的文件和配置。确保此目录包含在备份策略中。